“一起看到嫦娥五号、六号取回的月球正、反面月壤,十分骄傲。”
在我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九天揽月——我国探月工程20年”展览现场,人们围在一件件展品前,宣布阵阵赞赏。
当记者走进以蓝色为主色彩的展厅,犹如翱翔在奥秘众多的国际。一件件展品、一张张相片、一帧帧印象,通往几代航天工作者用斗争铺就的探月之路。
这是展览现场展出的我国初次月球勘探工程全月球印象图(签名版)。新华社记者刘祯 摄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完成绕月飞翔,获取首幅全月图。现在,这幅我国初次月球勘探工程全月球印象图,就在眼前。这张相片不只有月表图画,还出现了月球的地势地貌数据,成为了当时国际上发布的月球印象图中最完好的一张。
“广寒宫里有嫦娥,也有玉兔啦!”一位前来观赏的小朋友指着嫦娥三号与“玉兔号”月球车的一组图片,兴奋不已。
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随后,“玉兔号”月球车别离到月球外表,移动到适宜方位后,和嫦娥三号着陆器互为“摄影师”,为对方拍下宝贵的“月球打卡照”。
透过放大镜、显微镜,来自38万公里外的月壤岩屑、粉末,一目了然。
2020年,嫦娥五号达到月球采样回来的豪举。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号带着1935.3克月球反面样品回来地球,完成人类初次月球反面采样回来。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时机一起近间隔比照观看月球正面和反面的样品。”年逾七旬的我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面临展品,难掩激动之情。
这是展览现场展出的嫦娥六号岩屑样品和嫦娥六号粉末样品。新华社记者刘祯 摄
20年白手起家,我国探月圆满完成“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发明了多个“国际初次”,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过。
“这些成果不只填补了人类探月空白,更让我国航天从‘跟跑者’成为‘并行者’乃至‘领跑者’。”吴伟仁说,一代代航天人胸襟国之大者,勇攀科技顶峰,凝集形成了“追逐愿望、勇于探究、协同攻坚、协作共赢”的探月精力。
月球,这颗间隔地球最近的天体,究竟什么样?全人类望向天穹的猎奇与我国古人寄予情志的婵娟遐想,都在20年的脚步中,融入建造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绚丽华章。
从一曲“东方红”响彻太空,到“嫦娥”奔月化作实际,记者停步于一件件展品前,流连在雄壮的时空中,耳畔回响着吴伟仁总师的言语。
“咱们要把这份精力化作仰视星空的初心、兢兢业业的举动、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万人一杆枪的协作,不断地逐梦星空、探究不知道。”